全国客服热线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南通,马富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推独轮车、拉板车一干就是30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三次受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会见,先后获评市、省、全国劳动模范。他身上那种“艰苦创业、一心为公”的精神,至今依旧熠熠生辉。
光芒闪耀:平凡的他如此不凡
“小时候从早到晚都看不见父亲的身影,经常是我们还没醒他就出门,晚上我们睡了他才回来。”今年77岁的马夕庆是马富的长子,回忆起父亲来,桩桩件件历历在目。他从卧室抽屉里小心翼翼拿出一张泛黄的长卷照片:“这是1964年父亲参加国庆观礼的合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幼年丧父的马富早早承担起家庭重担,13岁就开始推独轮车赚生活费,后来进入南通市运输公司成为一名板车工人。他工作之余将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改装板车上,让板车拉起来更快更省力。1960年,马富去徐州学习时看到一种新式板车,这一下触发了他的灵感。几个月后,一批全新“活络车轮”板车出炉,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马富极其节俭,他随身携带针线包,遇到袋子漏口随时缝补;他板车上总有扫帚,用于收集散落的煤炭等……在他看来,自己运的国家财产,一丝一毫都不能浪费。马富公私分明,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一天,马富外出工作回来,腿上沾满污泥,会计徐少良拿出一根水筹递给他,他随即掏出零钱结了账。马富说:“那是公家的水筹,私人用水自己掏钱”,这话让徐少良敬佩不已。
当上市总工会副主席后,马富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市总工会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运输公司工作,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基层参加劳动。“公”字当头、乐于助人、艰苦朴素……诸多闪光点组合成了他饱满生动的劳模形象。
感念一生:为公忘私为人忘我
今年76岁的《南通日报》老记者钱广裕已记不清采访过马富多少次,但其中两次让他印象深刻。一次在1972年秋,江苏电视台派摄制组来通报道马富的先进事迹,钱广裕陪同摄制组前往采访。当时马富反复说:“我马富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事情是大家做的,多拍拍其他同志吧。”摄制组制作的新闻专题片《老模范新贡献》不仅在省台播出,还推荐给了中央电视台。
另外一次是1975年夏,钱广裕领到任务采写一篇马富走上领导岗位后的报道。他索性住到马富宿舍,白天到马富所在车队,访问过去与马富一起拉板车的工人,夜里和工人们喝老酒、拉家常。钱广裕采写的长篇通讯《保持劳动本色——记马富走上领导岗位后》,《新华日报》用一个整版进行刊载。
因为《新华日报》那篇长篇通讯,著名女摄影家、《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晓庄当时专程来通为马富拍照。在晓庄眼里,马富身上除了劳模特有的勤劳朴素等特点外还特别善良,这一点特别打动她。1970年,晓庄被下放到南通,先后在《南通日报》和南通市文化局从事摄影工作,在那段日子里,马富给予她很多帮助。而她为马富拍摄的照片,如今也成为珍贵的史料。
精神传承:做好生意先做好人
林森物流集团董事长沈林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刚进入市汽车运输公司时,就感受到了劳模马富的强大影响力,人人都在学习“马富精神”,将马富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吃公家饭的汽运公司日子过得很舒坦。不过随着运输市场的逐渐放开,公司受到了极大冲击。
从1995年起,这家老国企连年亏损,到了倒闭的边缘。当时,沈林被市交通局任命为公司总经理,随后他从上海请来咨询公司号脉问诊,开始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经过五年极其痛苦的转型期,一度濒死的公司扭亏为盈,三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年,公司更名为林森物流集团,产值从当年2000多万直线上升到如今的62亿。
尽管企业改了名称,但沈林认为马富精神依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做好生意首先要做好人,讲诚信,多付出,这点在林森物流始终没有改变,在企业改制转型中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沈林家是个劳模之家,他的母亲是全国劳模,他自己是江苏省劳模。对于劳模精神,沈林有着远胜于常人的深刻认识,而他对于马富也有着远胜于常人的深厚感情。
林森物流70周年庆做了一本纪念册,册子开篇就印着一辆马富推的独轮车,公司发展历程开头就突出介绍了马富事迹,这就是传承。
来源:南通日报